GE 211101 亲密关系

克里斯多福·孟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默认教学计划
20人加入学习
(0人评价)
价格 ¥1999.00
教学计划
承诺服务

1.【《亲密关系》: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

我想要什么?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扶风-吴穗琼:再重申,我本人对西文灵修人氏的这一类解决方案并不感冒。他们前期对问题的分析非常精彩,一步一步引人发现问题,引人回观自身。但在解决问题方面,他们又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按禅宗的说法,又去搞鼓那瓶鹅去了,出不得的。但我们这是读书呀,还是要好好依人家的观点看下去,有一部份人,还是喜欢这种对治式的世间处理方法的。

敦格:

是啊,每次看到各种解决方案,情绪压下去,又起来,反反复复,似风如萍。就那轻轻一放,无力若千斤,实实在在。

 

2.【扶风-吴穗琼:我们总喜欢加上点什么,以为在掩饰,其实在加重了双方的误解。特别是中国人,说些什么的时候,总喜欢绕些圈子。我们的文化里,把直白看成是低俗的、下贱的。很多时候,处理问题,把它往大环境上靠一下,你会发现是那么自然。我们,就是在这大环境里自然的产物,它有些畸形,但这是环境造成的。这样一想,就不会对自己或别人那么情绪上的激动了。想想如果生在一百年前,我们现在都在逃命吧。如果生在五十年代,我们可能聊的是哪树可以吃,哪里的土可以下锅。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事件,人是事件中的小小浮萍。

不要把老公出轨看得那么严重,五十年前还没有婚姻法,几千年来都是一夫多妻。

现在的世界,转变到一个物质高速发展的时刻,只是一时,我们的思维还没有跟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非常正常。不是鼓励出轨,是要大家在思想上,明白一切都有因有缘,不过缘起下的一些事件。我们处理就是了。

敦格:

我们是大环境下产物,有些畸形。道德,成了我们拿来互相攻击的武器。

 

3.【扶风-吴穗琼:不论妻子还是丈夫,对于亲密关系,都是自心底期待的。不要认为自己出轨了就是赢了,恰恰相反,证明你在亲密关系处理上输得一败涂地。你挥霍的是肉体,你失去的是心灵。那种心灵底处深深相依的感觉,是被设定为阴阳相分的人身的一种必然需求。它不是欲,也不是肉。它是一种灵的融,灵的合,灵的回归。这是我们的模板里天然结构拟定了的,不可改变。这世上最高的愉悦,便是在别一半里安歇,不但是身的安歇,更是灵的安歇。搞不好自己亲密关系,而只是不断地找寻异性的人,心灵里的渴望更是炽热。敢于正面自己的人,对自己终极负责的人,就好好按这本书上说的,一步一步找回自己内心,学会面对,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吧。这不是为对方,这是为你自己。

敦格:

男女,阴阳,需求,拟定的。

渴求,炙热。

了解、面对、回头。

 

4.【比较接近事实的说法应该是:“你没有准时回家,我就生气了。”更好的说法是:“你的晚归,让我了解到我心里有多大的怒气。”不然这样说吧:“我真的很不爽!这不是你的错——我只是一肚子火!”能对自己的情绪百分之百负责,你说出的话,就会是绝对的事实。如果做不到百分之百的负责,你就还是有可能责怪、批判对方,自以为是,并且自我防卫。】

敦格:

惊讶的回答,原来自己早就不会了,这些回答中都有觉知在。而在争执中,我的回答,恐怕只是情绪驱使下的抱怨吧。

 

5.【

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你应该马上就感觉得到,现在感受的情绪,已经存在你心中很久了。一开始你也许会认为你一辈子从没有这么生气,或这么伤心过,但是责任感会让你明白情绪的由来。你会发现,现在的情绪似曾相识,甚至可以说是拥有悠久的历史。一旦你发现它很熟悉,就不太可能再怪罪另一半“让你有这种感觉”。

当然还是会有人坚持,虽然这种感觉存在已久,但如果不是某某人做了什么事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一次感受到这种感觉。我从小就伤心过,是没错。每个人都会有伤心的时候嘛,但是你不必让我更难过啊!重点是,悲哀的感觉是早就有的,你会察觉到它的存在,是因为伤痛需要治疗。所有的事情,事实上都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当你感到悲哀时,你就会用悲伤的心去诠释所遇到的事。认为先有事情的发生,才引起你的情绪,这是一种自欺的想法,事实上,先出现的是你的感觉与情绪。

扶风-吴穗琼:这就是轮回,我们总带着小时候被刻画好的模板,习惯了在一种情绪下面表达、安放、滋养我们自己。想想看,愤怒的人,初中时看别人吵架愤怒,高中时看老师不合理了愤怒。大学了看寝室里的那不洗澡的也愤怒。退让的人,大学里别人抢了你女朋友你退让,上班了人家抢了你功你也不出声。这里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在自己习惯的情绪表达里,固死了。不要开口就说:都是你...其实不是他不是它不是她,他它她只是诱因,把你的情结沟引出来的诱因。不要这么理所当然的:是你先...我才...的。任何的理,都不是你能站定的地方。生活无理,只有事。

停下来,不要归因,先去寻根。

敦格:

感受,是一把钥匙,让我了解自己。我发现了自我的秘密,窃喜,呵呵。

 

6.【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熟悉”这个词,和“家庭”一词脱不了关系。家庭是你最早开始建构信念的地方。信念是指由想法、图像和感觉所构成的东西。家庭也是你最早开始感受情绪的地方。你心中无意识的部分在体验到某事时会产生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情绪。你可以把无意识的部分想象成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充满了能量、符号、原型和感觉。你的心会对这些无意识的感觉产生反应,因而出现负面的情绪,如悲伤、恐惧和愤怒。这些情绪都是你在小时候跟家人互动时产生的。家人中最具重要性的是照顾你的人(通常是妈妈,有时候是爸爸或亲戚),其次是掌大权的人(通常是爸爸,有时候是妈妈或亲戚),再其次是兄弟姐妹及其他亲戚。你在跟这些人的互动中,可能会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在你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念的过程中,有关键性的影响力。当你必须成长,摆脱这些信念的时候,相关的情绪就会浮现并投影在适当的事件上——通常是以感情危机的形式出现。现在你应该能了解为什么找出情绪的由来很重要了——这样你才有机会把不好的、自我局限的信念转变为喜欢自己的信念。

跟你的伴侣沟通,分享情绪的由来,有双重的好处。一是你可以不再把伴侣看作敌人,而让对方跟你站在同一边。既然你的情绪由来已久,这就能证明,早在你认识对方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对方自然也不是造成你情绪的祸首。二来,跟伴侣分享你的情绪由来,能让你更清楚自己情绪的每个小细节。】

扶风-吴穗琼:在认识对方之前,它已经存在。这些是你的识性被建造的模板,爹娘给你打造了二十年,之后该你自己接手,接着造了。不要人家造成什么你就用什么,你要对你自己负责。父母生了你,养了你,他们也就那水平,不是说他们差,是他们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们也逾越不了大环境给他们的禁锢。

敦格:

情绪的由来,在你认识她之前已经存在,又怎么去怪她呢?这些结使,在身体里,以能量的形式纠缠,遇事则显,唯化不破,永事轮回。

 

7.【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当你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不再对负面的情绪做出直觉的反应,而去发掘能让你得到平静、喜悦与爱的处理方式。一般来说,不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了一个家,让它在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然而,如果你只单纯地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你的情绪上,却不做任何评断,那么情绪就会转变成更高形式的能量。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是,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作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说出情绪的由来之外,你还必须要说出情绪的强度、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但要小心不要在过程中放纵了情绪。

扶风-吴穗琼: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直面它。什么强度、组成、效应这些,又是西方的对治方式。这个在禅里,一个不住,离了。一个无我,斧底抽薪。别再纠结在这里面,再解决也永远有新问题。

敦格:

情绪,唯化不破。如何化,歇。这个也不是说说的,结使在身体里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理上通了,事上还透不过,因为能量结使还在。无法做到理事无碍,身不轻安,心难轻安,心不轻安,身难轻安。打坐、练功,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的结使,在物理、能量层面化开。身心不二,感受,是一把钥匙。

 

8.【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只要能用有益的方式来响应自己的情绪,你就会发现问题已经解决了,而你和伴侣(这个跟你起冲突的人,也可能不是伴侣,而是其他人)的感情也更亲近了。你所要做的只是去充分地感受怒气、悲伤,或承认恐惧,然后你就会觉得舒服多了。你已经往更充满爱、更亲密的感情迈进一步。

然而,当化解了自己的情绪之后,你往往会发现另一扇门,一扇通往更广大事物的门。我称作“空虚感”的地带,它是我们开始追求完全的“自觉”时才会遇到的感觉。寂寞、无助、绝望、迷失等(这些只是几个简单的例子),都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感觉似乎是那么深远又无边无际,以致我们好像十分害怕感受它们。我个人相信,小孩子发脾气就是为了逃离这些空洞的感觉。

扶风-吴穗琼:这里的空虚地带,就是禅讲的空性,人在体入空性的初期,那种无依无着的感觉,会让初试者害怕。

【我还相信空洞的感觉是造成我们限制性信念的主因。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些感觉,人生可以有很大的改变。尽最大能力将感觉表达出来,可以让我们在更了解自己的同时保有自我,不致迷失。为什么这很重要呢?因为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怕自己会被这些感觉吞噬,因而发疯或死去。想象自己是一滴即将落入大海的小雨滴,在成为大海的一部分时,你能保有自我吗?当我们感受到空洞的感觉时,我们就像那些小雨滴一样。害怕会发疯或死亡,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面对空洞感而不恐惧呢,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力量,那么,如果我们能够用负责的态度来面对无力感,会发生什么事呢?也就是说,不要把无力感当作敌人,而把它当作我们的一部分。】

敦格:

争执-》情绪-》感受-》空虚-》归去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UCCC董事 中美禅学院 院长

课程特色

图文(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