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 211101 亲密关系

克里斯多福·孟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默认教学计划
20人加入学习
(0人评价)
价格 ¥1999.00
教学计划
承诺服务

1.【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约翰和玛莉已经不再怪罪彼此,他们把过错都推到了父母的头上。事实上,我们小时候所受的创伤大都跟父母有关,但玛莉承认她的没用、没价值、没意义的感觉是从她生下来就有的。毕竟,这些感觉是所有人类共有的,跟我们怎么长大无关。】

敦格:

作为人的共性问题,看到问题,只是一觉,也就不再迷惑。四十不惑,怎么不惑?什么是人?人性?我是谁?为什么我是这样?不做深入的了解,能不惑吗?

 

2.【扶风-吴穗琼:父母养你二十年,你自己后面有六十年,不要总拿前面二十年说事,你的后面的世界,你要自己负责。他们没有给你足够的成长训练,那你就自己来嘛。关键的关键,其实很简单,只一句话:你肯接纳全部现实吗?我们的思维那么单一,就像猴子的朝三暮四一样。

敦格:

呵呵,前二十年,我怪你,后六十年,我还怪你,怪你,怪你,就怪你。

 

3.【扶风-吴穗琼:想想我们急什么?原来我们和伴侣都讲过吧:我们在一起怎么样都行,只要在一起就好了。可外面来一个概念了,要房,好了,租的不行,要买的。买了一房不行,这么些年过去了,要奔三房了。不是说不要追求生活质素,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说,大家追着追着,舍本逐末了。把房子放第一了,把自己的感受,两人在一起的感受,丢角落里去了,这也是书上的对话里,作为反方的妻子,感受到的变化。她以鸡毛蒜皮的小事找茬,其实是内心发现了这种变化的痕迹,却又不明就理,像上面的对话,不是电费不成问题,电费是一个问题,但它只是问题,一个需要两个人去处理的问题,但它,不应该成为主调。可以减少用电,也可以减少外出,也可以增加加班,这些不过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两个人平心静气地选择一个,没有谁对谁错。生活不要只能高不能低,有伴侣在旁,我们一起度过,不要让生活只高不低,那成了猴子只能朝四不能暮四了,被数字追着走了。

敦格:

回头想想,曾经是以爱的名义出发的。后来有了追逐,有了抱怨,我们在这些名利上有了争执,开始关注起谁对、谁错来。初心已改,本末倒置。十年前的春风,还是春风,但已经感受不到当年的惬意。心黏着在名利场,如此追逐,到老,空空,所为何来?

 

4.【扶风-吴穗琼:还是那句话,你穷不过农民工,你富不过李嘉诚,再怎么折腾,也是你那心量早已给你设定好的那些。不如还是执子之手,放宽心胸,这样来的更自然,更超乎你想象。这里文字说不清楚,不是要你们不要追求,是让你们放宽了心,在与爱人相伴的美好里,放宽了心态,尽力去做。做到什么,不要去计较,但你和你的伴侣一起,为你们的将来奋斗。不要责怪,不要有失败的想,只是还没做到。拉着你的爱人,搂着你的孩子,轻声地说,哎呀,这次还没做到,不是失败,只是还没做到。

敦格:

世界,是心量的呈现,是心的感召。心量不改,只是妄作。妄作即粘,已经失却全然。

 

5.【扶风-吴穗琼:以禅的心态去面对,当下,这样的人生,会很快乐,也非常如意的。记住,重点永远是人生,而不是事。

敦格:

我以爱的名义出发,出来做事,结果呢,我停留在对错上。心已经不在事上,更不在生活上,只是在对错上,好坏上。哎。。。乱花迷人眼,我心不坚定,夫复何言。

 

6.【想要看到这样的奇迹,我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没有人要求我来解决问题。事实上,每个问题的本身,都包含着自行解决的机制。只要问题所唤醒的感觉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问题就会神奇地转化为一份礼物、人生经验,或一个让生命更丰富的机会。我的两个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时他们正面对很严重的家计问题,女方怀孕了,男方又丢了工作,压力使得他们经常吵架。她觉得他很无能(“一点都不像个男人,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照顾”),而他觉得她没经过他同意就怀孕,一定是故意的,这样她就可以逃避责任(每天躲在家里看电视,什么都不做),而他却要辛苦地做很烂的工作。但是在互相指控的表面下,其实她觉得家里穷是她的错,而他的想法也是一样。他们都很自责,都认为自己应该想办法来解决财务的困境。在适当的时机,他们决定坐下来好好沟通。在这么做的时候,他们发现原来两个人都深信自己是没用的失败者。他们分担了彼此的痛苦,一起落泪,并且为不曾有过快乐的童年而悲伤。那天晚上,他们在互相安慰中度过。几天后他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能让他一展才能的工作。

就我看来,奇迹并不是他得到新工作,而是我这两位朋友能在最黑暗的时刻找到内心的爱。他们发现,问题并不是钱,而是他们由于曾经受过创伤对生命失去了信心。一旦他们不再把解决问题视为自己的责任,他们就能把心力用来处理更重要的事,而问题已经发挥了应有的效用,也就会自然地转变为一份礼物,让他们重新找回对生命的信心。这种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了解到他们真正想要的:希望孩子能有一对快乐、相爱的父母。】

敦格:

事情的结果不在思维里,在爱里。奇迹,不是争辩对错的结果,是爱的呈现。那么自然,不费吹灰之力。我又何必挣扎呢。

 

[展开全文]

授课教师

UCCC董事 中美禅学院 院长

课程特色

图文(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