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中国艾扬格瑜伽学院哲学课课后感

 

首先感谢陈思院长,精心准备了这一堂东方话语下的哲学大餐。

来自印度德里大学的桑卡兰博士,带着他三十多年来的思考结晶,从柏拉图到阿里士多德,从笛卡尔到维特根斯坦,以人类思维的发展历史,诠释并指出佛陀理论最精辟的关健节点。

桑卡兰教授,先以哲学的大包围,引导学人检视思维的诡异,并以维特根斯坦的社会定义,提出了人之为人,而特有的特征:可犯错性。只有自带有“可犯错性”的行为,之于社会意义的约定俗成,有了或对或错的标识,才成其为人——人类的行为(而非动物或它物的行为)。 

比如同样“喝水”这一行为,动物的喝水,不论喝的杯里的水还是地里的水,只是喝水;而人,只有喝杯里的水才“对”,喝地里的水,就“不对”了。当一种行为,处于某个约定俗成的框架下(这在维特根斯坦称为社会),而出现了方向性,顺者为对,逆者为不对,而人,社会下的个人,在先于行为前,已然对自己即将实施的行为,有了期许。桑卡兰教授特别指出,佛陀教义最精辟的五蕴之行识集,便是这先于行为前的期许。社会习俗下习得的这系列期许,便是业识,便是人身苦的因。

桑卡兰教授提出,佛陀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已经指出了破此“识集”便是离苦的下手处,教授认为现在佛教徒们,多在各式事相上修正这修正那的,已远离了佛陀教义的本义。二千年前佛陀发现的真理,比二千年后的维特根斯坦更准确地指出了人类总是令自身陷于纠结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又是如此无辜,因为其不实,不真,是虚幻、无根的。佛教的修行,只需远离,不落入这些意义先设,便能达到离苦,不积业,不再轮回。

课后提问时间,作为中美禅学院的院长,我以“四分一佛教”概念,对桑卡兰教授批评当今佛教界多流于相法的捡芝麻丢西瓜式舍本逐末修行处的认同。并提出佛陀教法在穿越苦集灭道后,更是提供了一种大能自在的生命能量绽放的活法。

 

 


四分一佛教,指佛教首先是染净的学问,如把染与净一分二,对于清净本性而言,染恶是染,染善亦是染,于二分一的染而言,或善或恶皆四分一,皆是染的部分。离善恶的无染才是佛学的修行,而单一的去恶积善,仅是止小儿啼时的前行引入,不是正行,不是佛教核心教义。故一味劝人做好事积福不做坏事的法,只是四分一佛教法。 

再次感谢桑卡兰教授,为人心浮杂的今天,带来论据夯实、逻辑清晰的思维解构,并为佛陀的教义拨乱反正。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让佛陀这一光辉的人类最高思维结晶,在二千年后,再次发挥其护卫人类前行的作用。 

亦感谢中国艾扬格瑜伽学院,除身体瑜伽处,更致力于头脑瑜伽。期待龙象大学,带来更多如桑卡兰教授这类的,厘清概念、透视纠结,深入思维细微处的头脑瑜伽。不论身体瑜伽、头脑瑜伽,都为还我们一个清透、明净的生命本体,借陈思院长喜爱的话: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在世事纷繁中活出了了分明的潇洒。 

 

 


 

UCCC 中美禅学院 院长 吴穗琼

2017年12月8日于北京飞杭州航班上

 

 

推荐广州朋友参加下周桑卡兰博士在广州的七天工作坊。七天,才1540元,是陈思的心血呀,爱思考的你,不来对不起自己。

 

 

Dr. K.P.Shankaran (桑卡兰博士)

印度德里大学历史系的硕士生导师

 

曾任教于印度排名第一的德里大学圣斯蒂芬学院;饱读印度哲学并融通东西方哲学、文学和现代医学,拥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和教学经验;

对印度哲学乃至世界哲学史上具有贡献的学者思想有独特见解,发表过的相关文章不计其数;

现如今还经常受到印度政府的邀请讲解和传播甘地思想;

教学风格自由、活跃,善于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他的学生说在他的课堂上同学们常常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却一点都不伤和气;

善于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本质的思考,颠覆你固有的思维模式。